历史的巨轮缓缓向前,往昔隐于车辙印中,循着车辙回溯,过往的风将辙印上的沙尘拂去,无数侨胞的乡愁随风而起,伸手欲触却又从指缝中流逝,而萧萧风声中隐约一首潮汕华侨民谣“一船目汁一船人,一条浴布去过番,火船始过七洋洲,回头不见俺家乡,是好是劫全凭命,未知何时能回还。”将我拉回到去年寒冬
漫步中山街头,迎着凛冽的北风而行,但觉罡风如刀,奋力地撕扯養古树枝头悬挂的几片枯叶,脚底的石板路被冻得生硬,和父母在寒风中徐行在寻找侨批的路上不由得缩了缩手。虽寒气逼人但中山街仍不减往日的繁华,依旧人头攒动。
被人流推耸着向前,忽地,眼角瞥见一条小巷,巷口左右的商店的人群摩肩接踵但巷内却无人问津,人迹寥落,显得与两侧的热闹非凡格格不入。我从人群的夹缝中挤出,走近小巷。初极狭,才通人,向前十米又余豁然开朗,抬眼望去俨然是一座斑驳的建筑。向下细看方知是 “侨批馆”。小心地抬脚跨入门槛向内走去,里面陈列着数封华侨的家书,草草望去有的洋洋洒洒好几大页,有的却寥寥数字。内容长也好,短也罢;墨色浓也好,淡也罢,都随着油墨香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情。看着这或长或短的家书,余光中《乡愁》中的那句“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我在那头,家,在那头。”在脑海中显现,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侨胞们踏上下南洋的船只向人们挥手,转眼间,家乡便隐没在万水千山之中的画面,不禁泪盈于眶。透过泪花,我依稀望见侨胞们日夜盼着看见的东西塔,一颗热泪滑落。
思绪飘飞,追溯至民国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,粤闽地区无数百姓为救小家,更为国家,下南洋艰苦打拼,将挣得的洋银寄回家乡“今寄来洋银二大元以为母亲买肉之赀外又寄来银一大元交吾妻收用。情长纸短,寸墨难喧,笔言不尽。”又寄情思于方寸侨批之中,相隔万里,鸿雁传情。
侨胞们奋斗得来的钱许多都花在了家乡上。我们熟悉的华侨新村,集美学村,成务学校,就连一流的厦门大学,都由他们捐建。
华侨同胞们虽为家乡做出了如此多的贡献,但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轻松。早期出洋过番的泉州人大都是迫于生计、战乱或天灾人祸的农民,他们海外漂泊之路一开始就布满沟壑坎坷。一首民谣《番客歌》记录了番客们的艰难:“唱出翻客有这歌,番邦趁食无兜划;为着生活才出外,离父母,离某子。五年八年返一摆,做牛做马受拖磨,想着某子一大坨,勤俭用,不敢开半瓜。”旅菲华侨李昭图给妻子的两封侨批中提及历经两年,进入菲律宾的护照还没有做好,甚至人数积压到上万人,可见华侨踏出出国创业第一步的困难。
泉州华侨出洋打拼,刻苦劳作,艰难立足,省吃俭用,寄回银钱也不忘倾诉过番艰辛,提醒家人勤俭节约。我看着一张张陈列在展台上的华侨在他乡异国劳作的图片,泛起一阵心酸。侨胞们一个个衣衫褴褛,瘦骨嶙峋,不是在街头打杂,就是在工地里当苦力,生活着实不易。出洋谋生的他们背井离乡,无依无靠,要经历各种歧视磨难,天灾人祸,异国的创业之路荆棘丛生。然而,在这种障碍下,侨胞们没有放弃打拼,而且还将自己微薄的薪水捐给政府,捐给故土。这样一颗桑梓心,这样一种爱国情让人动容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侨批的作用和地位也就不容分说。我们应多了解这些祖先们的家书,了解其中的故事。
而泉州作为世界记忆遗产——侨批的集中地,更是在“以侨代桥”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“长期以来,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,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,不忘祖国,不忘祖籍,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。”“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,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。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,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。餐拿稳梦颐峭耐,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。”每一个华侨同胞都很伟大,虽然足下未踏中国大地,心与祖国联结的那根纽带却一如既往的坚固,他们也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对祖国做着贡献。
以侨代桥,顾名思义就是以华侨,侨乡为锚点,建设起勾连东南亚以致大洋彼岸的经济文化之桥。泉州作为侨乡,走出无数爱国华侨,他们将爱国思乡,吃苦耐劳,勇于开拓的精神带到了世界各地。让更多国家了解到属于华侨独有的精神。
“一纸侨批家国情,千里尺素抵万金。”吾辈少年郎,晔晔如扶桑,诚应秉承着侨批所蕴含的拳拳赤子情怀,立于时代的潮头,扬帆奋楫,推动海内外文化交融,将侨批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四境之内。